肺结核主要分为原发性肺结核、血行播散型肺结核、继发性肺结核、结核性胸膜炎、其他肺外结核。具体分析如下:
1.原发性肺结核:初次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后形成的肺部病变,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典型表现为原发综合征,包括肺部原发病灶、淋巴管炎和肺门淋巴结肿大。部分病例可自愈,但若免疫力低下可能进展为活动性结核。早期症状较轻,可能仅有低热、咳嗽,易被忽视。
2.血行播散型肺结核:结核菌经血液广泛播散至肺部或其他器官,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急性者起病急骤,表现为高热、寒战、呼吸困难,胸片可见均匀分布的粟粒状阴影。慢性者症状隐匿,易误诊为其他慢性疾病。该类型病情凶险,需及时干预。
3.继发性肺结核:最常见类型,多发生于成人,由潜伏感染复发或再次感染引起。病变多位于肺尖或锁骨下区,可形成空洞、纤维化或钙化。临床表现多样,如长期咳嗽、咯血、盗汗等。治疗周期长,需规范用药以减少耐药性。
4.结核性胸膜炎:结核菌侵犯胸膜引起的炎症,常伴随胸腔积液。患者表现为胸痛、呼吸困难,积液量多时可压迫肺部。诊断需结合胸水检查及影像学,治疗需兼顾抗结核和胸腔引流。部分病例可能遗留胸膜增厚。
5.其他肺外结核:结核菌侵袭肺部以外的器官,如淋巴结、骨骼、肾脏等。症状因受累部位而异,如淋巴结结核表现为无痛性肿大,骨结核可能导致脊柱畸形。诊断需结合病理及影像学,治疗原则与肺结核相同。
出现持续咳嗽、低热、体重下降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诊断。治疗期间严格遵医嘱用药,不可擅自停药或减量。密切接触者需进行筛查,高危人群可考虑预防性干预。保持室内通风,增强体质有助于降低感染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