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性黄疸是新生儿黄疸的一种特殊类型,与母乳喂养相关,通常在出生后一周左右出现,持续时间较长但程度较轻。判断是否为母乳性黄疸需结合临床表现、黄疸出现时间、胆红素水平及排除其他病理性因素。
母乳性黄疸的发生机制可能与母乳中某些成分如β-葡萄糖醛酸苷酶干扰胆红素代谢有关。典型表现为新生儿出生后7天左右黄疸未消退或反复出现,皮肤和巩膜轻度黄染,但婴儿一般状况良好,吃奶、睡眠、体重增长正常。胆红素水平通常不超过15mg/dL,且以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诊断时需排除感染、溶血、胆道闭锁等其他病理性黄疸,必要时暂停母乳喂养48-72小时观察黄疸是否减轻,若胆红素明显下降,则支持母乳性黄疸的诊断。
注意观察黄疸是否伴随精神萎靡、拒奶、发热等症状,若存在需及时就医排除严重疾病。母乳性黄疸通常无需特殊治疗,可继续母乳喂养,但需定期监测胆红素水平。若胆红素过高或上升过快,需在医生指导下采取光疗等干预措施。避免盲目停喂母乳,除非医生明确建议。保持充足喂养有助于促进胆红素排泄,同时注意新生儿皮肤护理,避免阳光直射以防晒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