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按形态可分为长骨、短骨、扁骨、不规则骨和籽骨。具体分析如下:
1.长骨:主要分布于四肢,呈长管状,分为骨干和骨骺两部分。骨干内部为髓腔,容纳骨髓;骨骺位于两端,参与关节构成。长骨具有支撑和运动功能,例如股骨和肱骨。长骨在生长过程中通过骺板不断延长,成年后骺板骨化停止生长。
2.短骨:形状近似立方体,多分布于手腕和足部,如腕骨和跗骨。短骨主要承受压力并分散负荷,具有稳定性和灵活性。短骨内部为松质骨,表面覆盖薄层密质骨。短骨通过关节面与其他骨连接,形成复杂关节以适应多方向运动。
3.扁骨:呈板状,面积较大而厚度较薄,如颅骨和肩胛骨。扁骨主要起保护作用,例如颅骨保护脑组织。扁骨由内外两层密质骨夹中间松质骨构成,部分扁骨含有造血功能的红骨髓。扁骨也参与肌肉附着,扩大受力面积。
4.不规则骨:形状复杂且不对称,如椎骨和颞骨。不规则骨具有多种功能,包括支撑、保护和运动。椎骨构成脊柱,保护脊髓并承受体重;颞骨参与颅骨构成并容纳听觉结构。不规则骨内部多为松质骨,表面凹凸不平以适应特殊结构需求。
5.籽骨:体积小,嵌于肌腱或韧带内,如髌骨。籽骨可改变肌肉牵引方向,减少摩擦并增强力学效率。髌骨是人体最大籽骨,位于股四头肌腱内,参与膝关节伸展运动。籽骨多存在于长期受压或高应力部位,具有适应性。
骨骼形态分类需结合临床实际,不同部位骨骼功能差异显著。影像学检查需注意区分正常变异与病理改变。解剖学特征对手术入路选择具有指导意义。骨骼发育异常可能影响整体力学结构,需综合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