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后需注意固定患肢避免二次损伤、定期复查观察愈合进度、保持均衡营养促进骨骼修复、适度活动防止肌肉萎缩、避免患处受凉影响血液循环。具体分析如下:
1.固定患肢避免二次损伤:骨折后需立即使用夹板或石膏固定,限制患肢活动,防止骨折端移位或加重软组织损伤。固定期间需观察肢体末端颜色、温度及感觉,若出现发紫、麻木或剧烈疼痛,可能提示固定过紧或血管神经受压,需及时调整。
2.定期复查观察愈合进度:骨折愈合需分阶段评估,通常伤后1周、1个月、3个月需拍片检查,确认对位是否良好及骨痂形成情况。若发现愈合延迟或错位,需调整治疗方案,如重新复位或考虑手术干预。
3.保持均衡营养促进骨骼修复:骨折后需增加蛋白质、钙质及维生素D摄入,如牛奶、鱼类、豆制品等,以支持骨基质合成。同时避免高盐、高糖饮食,以免影响钙吸收或导致骨质疏松。
4.适度活动防止肌肉萎缩:固定期间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非负重锻炼,如肌肉等长收缩或关节被动活动,以维持血液循环和肌力。拆除固定后逐步增加康复训练,避免剧烈运动导致再次骨折。
5.避免患处受凉影响血液循环:寒冷易致血管收缩,减少局部血供,延缓愈合。冬季需注意保暖,患肢可穿戴护具或使用温热毛巾外敷,但温度不宜过高,防止烫伤。
恢复期间需保持良好心态,避免焦虑情绪干扰康复进程。遵医嘱用药,如疼痛明显可短期服用镇痛药物,但不可依赖。睡眠时抬高患肢减轻肿胀,日常活动需借助拐杖或支具分担负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