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黄疸的治疗药物包括茵栀黄口服液、益生菌制剂、苯巴比妥、熊去氧胆酸、白蛋白注射液。具体分析如下:
1.茵栀黄口服液:茵栀黄口服液是中成药,主要成分包括茵陈、栀子、黄芩等,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的功效。该药物能促进胆红素代谢,加速黄疸消退。适用于新生儿生理性黄疸及轻度病理性黄疸,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避免过量引起腹泻。服用期间需观察大便性状,出现异常应及时就医。
2.益生菌制剂:益生菌能调节肠道菌群平衡,促进胆红素排出体外。常用制剂包括双歧杆菌、乳酸菌等,通过抑制肠道内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减少胆红素肠肝循环。适合母乳性黄疸或伴随消化不良的情况,需温水冲服避免高温破坏活性,不与抗生素同服。
3.苯巴比妥:苯巴比妥可诱导肝酶活性,增强肝脏对胆红素的代谢能力。主要用于溶血性黄疸或严重病理性黄疸,需严格遵医嘱控制剂量,长期使用可能产生依赖性。用药期间需监测肝功能,警惕嗜睡、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
4.熊去氧胆酸:熊去氧胆酸能改善胆汁淤积,促进胆红素排泄。适用于胆汁排泄障碍型黄疸,可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常见剂型为片剂或胶囊,需整粒吞服,可能出现腹泻、腹痛等胃肠道反应,胆道完全梗阻者禁用。
5.白蛋白注射液:白蛋白能与游离胆红素结合,减少胆红素脑病风险。用于重度黄疸或胆红素水平接近换血标准时,通过静脉输注给药。需在医疗机构使用,警惕过敏反应,输注速度不宜过快。
治疗黄疸需根据具体类型和程度选择药物,避免自行用药。密切观察皮肤黄染变化,定期检测胆红素值。出现嗜睡、拒奶、肌张力异常等表现应立即就医。母乳喂养者需保证充足喂养频次,促进胆红素排出。光疗期间注意补充水分及眼部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