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用于乙肝抗病毒治疗的药物主要包括核苷酸类似物和干扰素两大类。核苷酸类似物通过抑制病毒DNA聚合酶阻断病毒复制,干扰素则通过调节免疫系统发挥抗病毒作用。这两类药物各有特点,需根据病情、耐药性及个体差异选择。
核苷酸类似物中,恩替卡韦、替诺福韦酯TDF和丙酚替诺福韦TAF是一线推荐药物,具有强效抑制病毒、耐药率低的特点。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等因耐药风险较高,已逐渐退出一线选择。干扰素分为普通干扰素和聚乙二醇干扰素长效干扰素,后者半衰期长,每周注射一次即可。干扰素疗程固定,部分患者可能实现表面抗原转阴,但副作用较多,如流感样症状、骨髓抑制等,需严格评估耐受性。联合用药方案如核苷酸类似物与干扰素序贯治疗,正在探索中,可能提升临床治愈率。
使用抗病毒药物需注意定期监测肝功能、乙肝病毒DNA载量及耐药情况。核苷酸类似物需长期服药,不可随意停药,以免引发病毒反弹或肝炎急性加重。干扰素治疗期间需监测血常规、甲状腺功能等,妊娠期禁用。肝硬化患者优先选择高耐药屏障药物。部分药物可能存在肾毒性或骨代谢影响,需调整剂量。治疗目标是最大限度抑制病毒复制,延缓疾病进展,需在专科医生指导下个体化选择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