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严重骨质疏松需加强药物干预、坚持适度运动、调整饮食结构、预防跌倒损伤、定期监测骨密度。具体分析如下:
1.加强药物干预:严重骨质疏松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骨吸收药物或促骨形成药物,如双膦酸盐类、降钙素等,以减缓骨质流失并促进新骨生成。部分患者需补充活性维生素D及钙剂,但需严格遵医嘱控制剂量,避免过量引发血管钙化等问题。药物治疗需长期坚持,不可随意中断。
2.坚持适度运动:负重运动如散步、太极等可刺激骨骼生长,增强肌肉力量,改善平衡能力。运动强度需根据个体情况调整,避免剧烈动作导致骨折。水中运动或低强度器械训练适合行动不便者,需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每周保持3-5次规律锻炼。
3.调整饮食结构:每日摄入足量高钙食物如奶制品、豆制品、深绿色蔬菜,同时补充富含维生素D的海鱼、蛋黄等。减少高盐、高糖及咖啡因摄入,避免影响钙吸收。营养不良者可考虑营养补充剂,但需与药物间隔服用,确保吸收效果。
4.预防跌倒损伤:居家环境需移除地毯、电线等障碍物,浴室加装防滑垫和扶手。外出时选择防滑鞋具,避免雨雪天独自出行。严重骨质疏松者建议使用髋部保护器,降低骨折风险。夜间保持照明充足,起床时动作缓慢以防体位性低血压。
5.定期监测骨密度:每1-2年进行一次双能X线骨密度检查,评估治疗效果并及时调整方案。若出现突发性骨痛或身高缩短,需立即就医排查椎体骨折。监测血钙、尿钙及肾功能指标,避免药物副作用累积。
日常生活中需保持情绪稳定,避免焦虑加速骨质流失。冬季注意保暖,寒冷可能加重关节僵硬。用药期间出现吞咽困难或下颌不适需及时复诊。任何新症状出现均应与主治医生沟通,不可自行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