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白质疏松与腔隙性脑梗死在CT影像上的鉴别主要依据病灶形态、分布特点及密度差异。脑白质疏松表现为脑室周围或半卵圆中心的弥漫性低密度影,边界模糊;腔隙性脑梗死则为深部脑实质的小灶性低密度灶,边界相对清晰,多位于基底节区或丘脑。
脑白质疏松的CT特征为双侧对称性斑片状或云雾状低密度区,主要累及侧脑室周围及半卵圆中心白质,密度降低程度较轻,与正常脑组织呈渐变过渡。腔隙性脑梗死则呈圆形或卵圆形低密度灶,直径通常小于15mm,密度接近脑脊液,边界清楚,周围无水肿或占位效应。病灶多分布于基底节、内囊、丘脑或脑干,常为单发或多发,与穿支动脉供血区一致。脑白质疏松多与慢性小血管病相关,而腔隙性脑梗死可由急性缺血或陈旧性梗死引起,结合临床病史如突发神经功能缺损有助于鉴别。
鉴别时需注意CT扫描的窗宽窗位设置,避免将部分容积效应误判为病灶。脑白质疏松需与正常老年性脑改变鉴别,后者程度较轻且范围局限。腔隙性脑梗死需排除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PVS,后者形态更规则且密度与脑脊液一致。对于不典型病例,建议结合MRI检查,尤其是DWI序列可明确急性梗死灶。临床需综合影像表现、病史及实验室检查,避免单一依赖CT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