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结核需要及时就医,接受规范化的抗结核治疗和必要的骨科干预。早期诊断和治疗对控制病情发展、减少并发症至关重要。治疗方案通常包括长期服用抗结核药物,严重时可能需手术清除病灶或进行骨骼修复。
骨结核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骨骼引起,常见于脊柱、关节等部位。症状包括局部疼痛、肿胀、活动受限,严重时可能导致畸形或瘫痪。诊断需结合影像学检查如X光、CT或MRI和实验室检测如结核菌素试验、病理活检。药物治疗需坚持6个月以上,常用异烟肼、利福平等药物联合使用。若出现脓肿、脊柱不稳或神经压迫,需手术引流、固定或减压。康复期需加强营养,适当锻炼以恢复功能。
治疗期间需严格遵医嘱用药,避免自行停药导致耐药性。定期复查肝肾功能,部分抗结核药物可能引起副作用。保持患肢制动,减少负重,防止病理性骨折。注意隔离措施,避免传染他人。饮食应高蛋白、高维生素,增强免疫力。出现发热、疼痛加重或新症状时及时就医。康复后仍需随访,监测复发迹象。预防关键在于接种卡介苗、避免接触结核患者及改善卫生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