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硬脑膜下血肿是指位于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由缓慢出血形成的血肿,通常在头部外伤后3周以上逐渐发展形成。这类血肿多见于老年人群,因脑萎缩导致硬脑膜下间隙增宽,轻微外力即可使桥静脉撕裂出血,血液积聚形成包裹性血肿。其特点为起病隐匿、进展缓慢,早期症状常不典型,易被忽视或误诊。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的形成机制与局部凝血功能障碍、纤溶系统激活及血肿包膜新生血管反复出血有关。临床表现多样,可表现为头痛、认知功能下降、肢体无力或步态异常,严重者可出现意识障碍或偏瘫。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CT显示新月形低密度或等密度影,MRI在等密度血肿鉴别中更具优势。治疗上,对于有症状或血肿体积较大的患者,钻孔引流术是首选方法,多数预后良好;无症状的小血肿可密切观察,部分可自行吸收。
注意事项包括警惕轻微头部外伤史后的迟发症状,尤其老年患者或长期服用抗凝药物者需定期随访。术后需监测颅内压及神经功能变化,预防复发。康复阶段应避免再次头部受伤,控制高血压等基础疾病。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癫痫发作,需根据情况预防性使用抗癫痫药物。早期识别与干预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延误治疗可能导致不可逆神经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