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垂体瘤内镜表现包括肿瘤表面光滑或微隆起、局部黏膜充血水肿、血管纹理增粗紊乱、瘤体色泽偏白或淡红、边界相对清晰但无包膜。具体分析如下:
1.肿瘤表面光滑或微隆起:早期垂体瘤在内镜下常呈现为表面光滑的圆形或椭圆形占位,部分病例可见轻微隆起。这种表现与肿瘤生长方式有关,初期多呈膨胀性生长,对周围组织推挤而非浸润。黏膜覆盖完整时表面反光均匀,较大肿瘤可能出现分叶状改变。需注意与正常垂体组织隆起相鉴别,后者形态更规则且对称。
2.局部黏膜充血水肿:肿瘤生长过程中可刺激周围黏膜血管扩张,内镜下表现为片状充血或点状出血灶。充血区域与正常组织界限模糊,可能伴有透明水肿带。这种改变源于肿瘤分泌活性物质或机械压迫导致的微循环障碍。观察时需注意充血范围是否超出肿瘤边界,这通常提示炎症反应加重。
3.血管纹理增粗紊乱:肿瘤表面及周边常出现异常血管增生,内镜下可见血管迂曲、口径不均。新生血管多呈放射状或网状分布,与正常垂体门脉系统的规则血管走行明显不同。血管异常程度与肿瘤性质相关,但早期阶段差异较小。需警惕血管脆性增加导致的接触性出血。
4.瘤体色泽偏白或淡红:多数垂体瘤内镜下呈灰白色或淡红色,质地较周围腺体组织稍硬。色泽差异源于肿瘤细胞排列密度及血供情况,功能性肿瘤因血运丰富可能更显红润。观察时需配合光源角度调整,避免因反光误判颜色。罕见情况下可出现黄褐色改变,提示瘤内出血吸收期。
5.边界相对清晰但无包膜:早期肿瘤与正常垂体组织间多有肉眼可辨的分界,但缺乏真性包膜结构。内镜下可见细窄的过渡带,此处腺体结构逐渐紊乱。边界清晰度与肿瘤生长速度相关,快速生长者边缘可能更模糊。操作中应注意避免过度触碰过渡带区域,防止人为造成界限不清。
垂体瘤内镜检查需空腹进行,术前评估鼻腔解剖结构。操作过程保持动作轻柔,避免暴力牵拉。发现异常表现应多点取材,送病理检查明确诊断。术后观察有无脑脊液漏或尿崩症状,及时处理并发症。影像学检查结果需与内镜表现相互印证,提高诊断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