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虚是中医常见证候,指脾胃功能减弱,运化水谷精微的能力下降。典型表现包括食欲不振、腹胀、大便溏稀、肢体乏力、面色萎黄等,部分人群可能伴随舌苔白腻、齿痕舌或水肿症状。长期脾虚还可能导致气血不足,出现头晕、心悸或女性月经量少等问题。
脾虚症状的形成与饮食不节、过度劳累或情志失调密切相关。脾胃作为后天之本,负责消化吸收营养并输布全身。当运化功能失常,水湿停滞易引发腹胀、大便黏滞;气血生化不足则导致肢体倦怠、面色无华。儿童脾虚常见食欲差、发育迟缓,成人多见消化不良或反复腹泻。夏季湿气重时,脾虚者症状可能加重,出现头重如裹、四肢困重等湿困表现。
改善脾虚需避免生冷油腻食物,适量食用山药、薏苡仁等健脾食材。长期熬夜或暴饮暴食会加重脾胃负担,需调整作息与饮食习惯。脾虚人群运动时应选择温和方式,如八段锦或散步,避免剧烈运动耗气。若出现长期腹泻或营养不良,建议结合中医辨证调理,不可自行滥用补益药物。孕妇、老年人等特殊群体出现脾虚症状时,需在专业指导下干预,防止误治引发其他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