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常备药包括退烧药、止咳化痰药、腹泻用药、皮肤外用药、维生素补充剂。具体分析如下:
1.退烧药:常见退烧药如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混悬液,适用于体温超过38.5℃时使用。这类药物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降低体温,缓解发热引起的不适。使用时需严格按体重计算剂量,避免过量。退烧药不宜长期连续使用,若发热持续超过三天需就医。药物需避光保存,开瓶后有效期缩短,注意观察是否出现皮疹等不良反应。
2.止咳化痰药:咳嗽是呼吸道自我保护机制,轻度咳嗽无需用药。痰液黏稠时可选用氨溴索口服液等祛痰药,帮助稀释痰液。中枢性镇咳药如右美沙芬需谨慎使用,避免抑制排痰。服用后需多饮水促进代谢,服药期间观察呼吸频率和痰液性状变化。咳嗽伴随喘息或发热应及时就诊。
3.腹泻用药:口服补液盐是腹泻首选,预防脱水并调节电解质平衡。蒙脱石散可吸附肠道病原体,保护黏膜。益生菌制剂能恢复肠道菌群,但需与抗生素间隔两小时服用。避免随意使用止泻药,以免阻碍病原体排出。腹泻伴血便、持续呕吐或尿量减少需立即就医。
4.皮肤外用药:炉甘石洗剂适用于痱子、蚊虫叮咬,起到收敛止痒作用。氧化锌软膏用于尿布疹或轻度湿疹,形成物理屏障。激素类药膏需在医生指导下短期使用。涂抹前清洁患处,避免抓挠。皮肤溃烂或化脓时禁用普通外用药,需专业处理。
5.维生素补充剂:维生素D是婴儿常规补充剂,促进钙吸收预防佝偻病。早产儿或母乳喂养者可能需铁剂。补充前应评估饮食摄入情况,避免过量导致中毒。维生素AD滴剂需避光保存,按推荐剂量服用。
药物存放需远离儿童接触,定期检查有效期。不同症状合并出现或持续不缓解时,应停止自行用药并咨询医生。服药期间记录用药时间和反应,便于后续诊疗参考。避免盲目联合用药或依赖网络信息替代专业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