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盗汗指睡眠中异常出汗,醒后汗止的现象,可能由生理因素或疾病引起。常见诱因包括环境过热、被褥过厚等,也可能与感染、内分泌失调、肿瘤或药物副作用相关,需结合其他症状综合判断。
盗汗的发生机制复杂,体温调节中枢异常或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是主要病理基础。感染性疾病如结核病常伴随低热、消瘦;更年期女性雌激素下降易引发潮热盗汗;糖尿病、甲亢等内分泌疾病导致代谢亢进;某些抗抑郁药、激素类药物也可能干扰出汗调节。恶性肿瘤如淋巴瘤的早期症状可仅为夜间盗汗,需提高警惕。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因缺氧引发应激反应,同样可能导致出汗增多。
排查盗汗需记录发作频率、伴随症状及用药史。保持卧室通风,选择透气寝具,避免睡前摄入酒精、辛辣食物。持续两周以上或伴随体重下降、长期低热时,建议尽早就诊。血常规、甲状腺功能、胸部影像学等检查有助于明确病因。自行服用止汗药物可能掩盖病情,需经专业评估后对症处理。更年期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考虑激素替代疗法,感染性疾病需规范抗感染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