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患者的护理要点有保持患肢固定稳定、减轻肿胀与疼痛、预防并发症、促进功能恢复、加强营养支持。具体分析如下:
1.保持患肢固定稳定:骨折后需通过石膏、夹板或外固定器确保患肢位置正确,避免移位。固定期间需定期检查松紧度,防止过紧影响血液循环或过松失去固定作用。搬运或翻身时需托扶患肢,避免二次损伤。若固定物出现断裂或松动,需及时就医调整。
2.减轻肿胀与疼痛:早期冷敷可收缩血管减少出血和肿胀,后期热敷促进淤血吸收。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利用重力减轻水肿。遵医嘱使用止痛药物,避免自行调整剂量。观察疼痛变化,若持续加重可能提示感染或固定不当。
3.预防并发症:长期卧床需定时翻身预防压疮,鼓励深呼吸和咳嗽避免肺部感染。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尤其石膏边缘易摩擦处。多饮水、活动未固定关节,降低深静脉血栓风险。出现发热、患肢麻木需警惕感染或神经损伤。
4.促进功能恢复:固定稳定后尽早开始肌肉等长收缩练习,防止萎缩。拆除固定后逐步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避免暴力牵拉。康复训练需循序渐进,配合物理治疗改善局部循环。功能锻炼以不引起明显疼痛为度。
5.加强营养支持:增加蛋白质摄入帮助组织修复,如鱼类、豆制品。补充钙质和维生素D促进骨愈合,多食用乳制品、绿叶蔬菜。避免高糖高盐饮食影响血液循环。戒烟戒酒,减少对骨骼愈合的干扰。
护理过程中需密切观察患肢颜色、温度和感觉,异常情况立即处理。定期复查影像学检查,评估愈合进度。心理疏导同样重要,缓解焦虑情绪有助于康复。家属应学习正确护理方法,避免错误操作延误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