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原体感染由支原体引起,这类微生物属于细菌而非病毒。支原体是已知最小的能独立生存的原核生物,缺乏细胞壁,这一特性使其对常见的青霉素类抗生素天然耐药。与病毒不同,支原体具备完整的细胞结构,能自主繁殖并代谢,但依赖宿主提供部分营养。病毒则完全依赖宿主细胞复制,结构更简单,仅含核酸和蛋白质外壳。
支原体感染的临床表现多样,可能引发肺炎、尿道炎等疾病。肺炎支原体是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常见病原体,通过飞沫传播,潜伏期较长。诊断需结合血清学检测或核酸扩增技术,因常规培养耗时且难度高。治疗首选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或氟喹诺酮类抗生素,但耐药性问题需引起警惕。病毒性疾病通常表现为自限性,以对症治疗为主,抗病毒药物适用范围有限。两者在传播途径、病理机制及治疗策略上存在本质差异。
预防支原体感染需注重呼吸道卫生,避免密集场所暴露。免疫功能低下人群更易出现重症,需早期干预。抗生素滥用可能加剧耐药性,应在医生指导下规范用药。病毒性感染需通过疫苗接种或隔离措施防控,与细菌性感染的防治策略不可混淆。实验室检测是鉴别病原体的关键,误诊可能导致治疗延误。患者出现持续发热、咳嗽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