颌面部骨折复位固定术后护理需密切观察生命体征、保持呼吸道通畅、加强口腔清洁、合理饮食管理、定期复查评估。具体分析如下:
1.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术后24小时内需持续监测血压、心率、呼吸及血氧饱和度,特别注意有无呼吸困难或血氧下降。颌面部血运丰富,术后易发生肿胀出血,需记录引流液性状和量。若出现剧烈疼痛伴血压波动,需警惕血管损伤或血肿形成。体温监测可早期发现感染征象,超过38℃需及时处理。
2.保持呼吸道通畅:由于颌面部肿胀和固定装置影响,呼吸道梗阻风险显著增加。床头抬高30度可减轻组织水肿,床边备负压吸引器清除分泌物。睡眠时采用侧卧位避免舌后坠,固定钢丝断裂或结扎丝松脱可能刺伤口腔黏膜,需立即处理。出现喘鸣音或三凹征提示气道受压,需紧急解除梗阻。
3.加强口腔清洁:术后口腔自洁功能受限,需每日用生理盐水或专用漱口液冲洗4-6次,特别注意结扎钢丝周围的菌斑清除。使用儿童软毛牙刷清洁牙齿,钛板固定者需避免器械碰撞。口唇干裂可涂医用凡士林,黏膜溃疡处喷涂促进愈合药物。进食后必须立即漱口,防止食物残渣滞留引发感染。
4.合理饮食管理:术后2周内选择高蛋白流质饮食,通过吸管或注射器沿磨牙后区缓慢注入。3-4周逐步过渡到半流质,避免咀嚼运动影响固定效果。食物温度控制在40℃以下,过热可能导致金属固定物导热烫伤。每日热量不低于2000千卡,可添加蛋白粉或营养剂,维生素C和钙质摄入促进骨愈合。
5.定期复查评估:术后1周、2周、4周、8周需影像学检查复位情况,拍摄曲面断层片观察骨痂形成。咬合关系异常或固定装置移位需及时调整。3个月后评估骨折线愈合程度,钛板取出时机根据年龄和愈合情况决定。功能锻炼从被动张口训练开始,逐步增加幅度至三横指宽度。
术后避免剧烈运动或碰撞面部,固定期间禁止游泳或潜水。情绪波动可能加重局部充血,需保持心态平和。服药期间禁止饮酒,阿司匹林等抗凝药物需遵医嘱调整。出现异常出血、固定物松动或持续疼痛超过3天应立即就医。康复阶段避免食用坚硬或粘性食物,张口训练需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