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骨骨折易发生的部位有第五掌骨颈部、第二掌骨基底部、第一掌骨基底部、第三掌骨干、第四掌骨干。具体分析如下:
1.第五掌骨颈部:第五掌骨颈部骨折多见于拳击或跌倒时手部撑地,暴力传导至掌骨远端导致颈部断裂。此处骨皮质较薄,受力时易发生横向或短斜形骨折,常伴有远端骨块向背侧移位。由于周围软组织覆盖较少,局部肿胀和压痛明显,需及时复位固定以避免畸形愈合。
2.第二掌骨基底部:第二掌骨基底部骨折多由轴向暴力或直接撞击引起,常见于腕关节过度背伸时受力。此处与腕骨连接紧密,骨折线可能累及关节面,导致腕掌关节不稳定。临床表现为腕部疼痛和活动受限,需通过影像学评估是否需手术干预。
3.第一掌骨基底部:第一掌骨基底部骨折分为关节内和关节外两类,关节内骨折如Bennett骨折因韧带牵拉易导致骨块分离。此处骨折影响拇指对掌功能,需精确复位以恢复关节平整性。保守治疗失败时常需内固定。
4.第三掌骨干:第三掌骨干骨折多为直接暴力所致,如重物砸伤或挤压伤。骨干中段皮质较厚,但高能量损伤可能导致粉碎性骨折或开放性损伤。由于掌骨间肌附着,骨折端易成角移位,需根据稳定性选择固定方式。
5.第四掌骨干:第四掌骨干骨折机制与第三掌骨类似,但发生率较低。骨折后可能因相邻掌骨支撑而移位不明显,易漏诊。需结合触诊和影像学确认,避免延误治疗导致功能障碍。
早期固定和康复锻炼对功能恢复至关重要,避免过早负重或过度活动。定期复查影像学观察愈合情况,发现畸形愈合或延迟愈合需及时调整方案。饮食应保证钙质和蛋白质摄入,促进骨痂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