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手第五掌骨基底骨折需及时就医明确损伤程度、固定患处以石膏或支具制动4-6周、疼痛明显可遵医嘱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康复期逐步进行手指屈伸及握力训练、若移位严重需手术复位内固定。具体分析如下:
1.及时就医明确损伤程度:右手第五掌骨基底骨折需通过临床检查和影像学评估确定骨折类型及移位情况。医生会根据触诊、X光或CT结果判断是否合并关节脱位或周围软组织损伤,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若骨折线累及关节面或存在明显错位,可能需进一步干预。
2.固定患处以石膏或支具制动4-6周:无移位或轻度移位骨折通常采用保守治疗。前臂至手指远端用石膏或支具固定,保持腕关节轻度背伸及掌指关节屈曲位,避免骨折端受力。固定期间需定期复查影像,观察骨痂形成情况,防止固定松动导致移位。
3.疼痛明显可遵医嘱服用非甾体抗炎药:急性期肿胀疼痛可配合冷敷,48小时后改为热敷促进血液循环。若疼痛影响睡眠或日常活动,医生可能开具口服药物缓解症状,但需注意胃肠道副作用,避免长期使用。
4.康复期逐步进行手指屈伸及握力训练:拆除固定后早期以被动活动为主,如轻柔按摩及关节松动。2-3周后增加主动屈伸练习,辅以橡皮筋抗阻训练恢复肌力。康复进度需结合骨折愈合情况,避免过早负重导致二次损伤。
5.若移位严重需手术复位内固定:骨折端成角大于30度或关节面台阶超过2mm时,可能选择切开复位。术中采用克氏针或微型钢板固定,术后仍需短期外固定保护。术后康复需更谨慎,延迟功能锻炼至骨性愈合。
治疗期间避免患手负重或剧烈活动,防止固定失效。定期随访观察愈合进展,发现异常肿胀或疼痛加剧需立即复诊。康复训练需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不可盲目增加强度。饮食注意补充钙质及蛋白质,促进骨质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