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拉稀的判断主要依据排便次数、性状及伴随症状。正常婴儿大便通常为黄色糊状,母乳喂养者可能偏稀。若排便次数明显增多,粪便呈水样、蛋花汤样或带有黏液、血丝,且伴随哭闹、发热、食欲下降等,则可能为拉稀。
拉稀的常见原因包括感染性腹泻、喂养不当或过敏等。病毒或细菌感染时,粪便可能散发异味,并伴随呕吐或低热。喂养不当如过量进食、突然转换奶粉,也可能导致消化紊乱。乳糖不耐受或牛奶蛋白过敏的婴儿,排便次数增多且粪便酸臭,甚至出现湿疹等过敏反应。观察婴儿精神状态和尿量尤为重要,若持续萎靡、尿少或眼窝凹陷,需警惕脱水。
家长需注意避免自行用药,尤其是抗生素或止泻药,可能掩盖病情或加重肠道负担。母乳喂养者可继续哺乳,但母亲需饮食清淡;配方奶喂养者可咨询医生是否更换特殊配方。每次排便后及时清洁臀部,预防红臀。若拉稀超过24小时未缓解,或出现血便、高烧、拒食等症状,应立即就医。未确诊前,不建议禁食,可少量多次补充口服补液盐,维持水电解质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