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拉稀的判断标准主要依据排便次数、性状和颜色变化。正常婴儿大便通常呈黄色或金黄色,质地较软,母乳喂养的婴儿每日排便2-4次,奶粉喂养的婴儿1-2次。若排便次数突然增加如每日超过6-8次,且大便呈水样、蛋花汤状或带有黏液、血丝,伴随酸臭味或颜色发绿、发白,即可视为拉稀。若婴儿出现哭闹不安、食欲下降、尿量减少或发热等症状,需高度警惕病理性腹泻。
婴儿拉稀的常见原因包括感染性因素与非感染性因素。病毒或细菌感染如轮状病毒、大肠杆菌可能导致急性腹泻,大便多伴随发热或呕吐;非感染因素常见于喂养不当如奶粉过浓、辅食添加过早、乳糖不耐受或过敏。母乳喂养的婴儿可能因母亲饮食改变如摄入辛辣、生冷食物引发肠胃敏感。气候变化或腹部受凉也可能导致肠道功能紊乱,引发暂时性腹泻。观察大便性状时需注意是否含有未消化的奶瓣或食物残渣,有助于判断消化问题。
护理拉稀婴儿时需密切监测脱水迹象,如囟门凹陷、嘴唇干燥或超过6小时无排尿,需立即就医。避免自行使用止泻药,尤其是抗生素,可能加重肠道菌群失衡。母乳喂养可继续,但母亲需调整饮食;奶粉喂养者可咨询医生是否改用无乳糖配方。每次排便后需用温水清洗臀部,预防尿布疹。若腹泻持续超过48小时,或伴随反复呕吐、精神萎靡、血便等症状,务必及时送医进行便常规或轮状病毒检测。注意记录排便次数与性状变化,为医生诊断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