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踝骨折可能导致踝关节稳定性下降、创伤性关节炎、慢性疼痛、活动受限、局部畸形。具体分析如下:
1.踝关节稳定性下降:外踝骨折若未完全复位或固定不牢固,可能导致韧带松弛或关节结构异常。踝关节在负重或运动时容易出现不稳感,增加反复扭伤风险。长期不稳可能进一步加重软组织损伤,影响行走功能。
2.创伤性关节炎:骨折累及关节面或愈合不良时,关节软骨易发生磨损。炎症反应导致关节间隙变窄,伴随僵硬和摩擦感。早期表现为活动后隐痛,后期可能出现持续性疼痛甚至关节变形。
3.慢性疼痛:骨折愈合后局部软组织粘连或神经压迫可能引发长期疼痛。疼痛多集中在踝部外侧,阴雨天或过度活动后加重。部分情况需药物或物理干预缓解症状。
4.活动受限:固定时间过长或康复训练不足会导致肌腱挛缩和关节僵硬。踝关节背伸、跖屈幅度减小,影响下蹲、上下楼梯等动作。严重时可能遗留永久性功能障碍。
5.局部畸形:严重骨折错位愈合可能造成外踝膨大或足部力线偏移。畸形不仅影响美观,还可能导致鞋履摩擦不适,甚至引发继发性足弓塌陷。
骨折后需严格遵循医嘱进行固定和康复训练,避免过早负重。定期复查影像确认愈合进度,出现肿胀或异常疼痛及时就医。饮食注意补充钙质和蛋白质,促进骨痂形成。康复期逐步增加关节活动度练习,防止肌肉萎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