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的治疗方法有手法复位与外固定、手术内固定、牵引治疗、药物辅助治疗、康复训练。具体分析如下:
1.手法复位与外固定:通过专业手法将错位的骨折端恢复到正常位置,随后使用石膏、夹板或支具等外固定装置维持复位状态。外固定的选择需根据骨折部位和类型决定,例如稳定性骨折多采用石膏固定,而关节附近骨折可能需用可调节支具。固定期间需定期复查,避免因肿胀消退导致固定松动或过紧影响血运。
2.手术内固定:适用于复杂骨折或手法复位失败的情况,通过切开复位后植入钢板、螺钉或髓内钉等器材直接固定骨折端。手术能实现解剖复位,尤其对关节内骨折或粉碎性骨折至关重要。术后需预防感染并监测内固定物稳定性,部分病例待愈合后需二次手术取出器材。
3.牵引治疗:利用持续拉力矫正骨折重叠或成角畸形,分为皮肤牵引和骨牵引。前者通过胶布牵引肢体远端,后者需将钢针穿过骨骼直接施力。牵引常用于股骨骨折或颈椎损伤,需调整重量并观察神经血管状况,避免过度牵引导致延迟愈合。
4.药物辅助治疗:以缓解疼痛、消肿和促进愈合为目标。非甾体抗炎药用于急性期镇痛,活血化瘀中药可改善局部循环,钙剂与维生素D有助于骨痂形成。药物需结合个体情况使用,例如老年患者需警惕长期用镇痛药引发的胃肠道反应。
5.康复训练:骨折稳定后逐步进行肌肉收缩、关节活动及负重练习,防止僵硬和肌肉萎缩。早期以被动活动为主,随着愈合转为主动训练,例如腕部骨折可进行握力球锻炼。康复计划需循序渐进,避免过早负重导致再骨折。
治疗期间需定期影像学评估愈合进度,调整方案。保持均衡营养,尤其注重蛋白质与矿物质摄入。避免患肢过早承重或剧烈活动,发现固定物异常或持续疼痛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