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封袋中的中药保质期通常在1-3年,具体时间取决于药材种类、储存条件和加工方式。未拆封的密封袋若存放于阴凉干燥处,部分根茎类或矿物类药材可保存较久,而含挥发油或油脂成分的药材易氧化变质,保质期相对较短。拆封后接触空气,保质期会大幅缩短至数月。
中药过期主要与成分降解有关。植物类药材受潮后易霉变虫蛀,有效成分如生物碱、苷类会随时间分解;动物类药材蛋白质含量高,易腐败产生毒素;蜜炙或酒制药材因糖分和酒精吸湿,可能发酵变质。真空包装或添加干燥剂的密封袋可延缓变质,但高温、光照仍会加速药效流失。例如黄芪、当归等久存后颜色变深、气味变淡,表明药性已下降。部分矿物类药材如石膏、龙骨化学性质稳定,保存得当可超过3年,但需定期检查是否结块或异味。
储存中药需避光防潮,密封袋开封后建议用夹子封口并放入避光容器。定期检查药材状态,霉斑、虫蛀、油哈味或黏连时立即丢弃。不同药材避免混放,防止串味或交叉污染。煎煮前观察是否有异常变色、沉淀,过期药材可能产生毒性物质,切勿侥幸使用。医院或药房代煎的袋装药液冷藏保存不超过7天,冷冻不宜超过1个月,解冻后出现浑浊或胀袋需废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