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缩期震颤和舒张期震颤可通过触诊时震颤出现的时机及伴随心音特点进行区分。收缩期震颤发生在心脏收缩期,与第一心音同步;舒张期震颤则出现在心脏舒张期,与第二心音同步。两者产生机制不同,临床意义也有明显差异。
收缩期震颤多由血流通过狭窄的瓣膜或异常通道引起,常见于主动脉瓣狭窄、肺动脉瓣狭窄或室间隔缺损。触诊时震颤强度与狭窄程度相关,狭窄越重震颤越明显。舒张期震颤通常提示房室瓣狭窄,如二尖瓣狭窄时血流通过狭窄瓣口产生涡流,震颤在心尖部最明显,常伴随舒张期隆隆样杂音。震颤的定位对鉴别诊断至关重要,例如胸骨右缘第二肋间的收缩期震颤提示主动脉瓣病变,而心尖部的舒张期震颤则高度提示二尖瓣狭窄。
触诊时需注意患者体位及呼吸状态。收缩期震颤在坐位前倾时更易触及,而二尖瓣狭窄的舒张期震颤需嘱患者左侧卧位。震颤的持续时间、强度及传导方向需详细记录。需注意震颤并非独立诊断依据,需结合听诊、超声心动图等检查综合判断。严重心律失常或心率过快可能影响震颤触诊的准确性。肥胖或胸壁较厚的患者震颤可能不易触及,此时需依赖其他辅助检查手段明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