髋关节骨折牵引需保持牵引力线准确、避免过度牵引、定期检查皮肤状况、维持肢体功能位、观察末梢血运。具体分析如下:
1.保持牵引力线准确:牵引方向需与骨折线一致,确保牵引力有效传递至骨折端。牵引绳与肢体长轴平行,滑轮位置固定,避免偏移。床尾抬高15-30cm以形成反牵引力,防止身体下滑。每日检查牵引装置是否松动或移位,及时调整。
2.避免过度牵引:牵引重量根据骨折类型和患者体质调整,初期重量可稍大,复位后逐渐减轻。过度牵引可能导致骨折端分离,影响愈合。定期测量肢体长度,双侧对比差异不超过2cm。若出现疼痛加剧或关节间隙增宽,需立即减轻重量。
3.定期检查皮肤状况:牵引带或骨针接触部位易受压,每日清洁并观察有无红肿、破溃。骨针孔周围用酒精消毒,防止感染。足跟部垫软垫,避免压疮。发现皮肤异常需暂停牵引,处理后再继续。
4.维持肢体功能位:髋关节外展15-20度,膝关节屈曲15-30度,踝关节保持中立。足部用托板支撑,防止足下垂。定时活动未固定关节,促进血液循环。避免肢体旋转或内收,防止畸形愈合。
5.观察末梢血运:检查足背动脉搏动、趾端颜色及温度。牵引后肢体肿胀或青紫需警惕血管神经损伤。询问患者有无麻木或刺痛感,及时调整牵引力度或体位。
牵引期间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预防肺部感染和深静脉血栓。保持床单平整干燥,协助翻身时维持牵引稳定性。饮食宜高蛋白、高钙,促进骨痂形成。功能锻炼遵循渐进原则,避免过早负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