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的确诊主要依据典型临床表现、疱疹特征、实验室检测、流行病学史以及排除其他相似疾病。具体分析如下:
1.典型临床表现:手足口病初期表现为发热、食欲不振、疲倦不适,随后口腔黏膜出现疼痛性疱疹,手、足、臀部等部位出现斑丘疹或小水疱。发热通常持续2-3天,疱疹多在一周内消退。部分病例可能伴有咳嗽、流涕等呼吸道症状,重症病例可能出现神经系统或循环系统并发症。
2.疱疹特征:手足口病的疱疹具有特定分布特点,多见于口腔黏膜、手掌、足底及臀部,呈圆形或椭圆形,周围有红晕,疱壁较厚,内容物清亮。口腔疱疹易破溃形成溃疡,导致进食困难。疱疹不痒不痛或仅有轻微疼痛,与疱疹性咽峡炎、水痘等疾病的皮疹有明显区别。
3.实验室检测:采集咽拭子、粪便或疱疹液样本进行核酸检测是确诊的重要手段。血清学检查可检测特异性抗体水平。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正常或轻度升高,重症病例可能出现异常指标。实验室检测能明确病原体类型,为临床诊断提供客观依据。
4.流行病学史:发病前1-2周有接触史或流行区居住史是重要参考依据。手足口病多发于5岁以下儿童,夏秋季节高发。托幼机构、学校等集体单位易发生聚集性疫情。了解流行病学特征有助于与其他发热伴皮疹疾病鉴别。
5.排除其他相似疾病:需与水痘、疱疹性咽峡炎、单纯疱疹、麻疹等疾病相鉴别。根据皮疹形态、分布特点、伴随症状及实验室检查进行区分。重症病例需与脑炎、心肌炎等疾病鉴别,避免误诊延误治疗。
手足口病具有自限性,多数病例预后良好。发病期间需隔离治疗,避免交叉感染。保持皮肤清洁,防止疱疹破溃继发感染。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出现持续高热、精神差、肢体抖动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恢复期注意营养补充,促进身体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