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需注意保持个人卫生、避免密切接触、观察病情变化、做好环境消毒、合理饮食调理。具体分析如下:
1.保持个人卫生:手足口病主要通过接触传播,勤洗手是预防的关键。使用流动水和肥皂洗手,尤其在饭前便后、接触患儿或污染物后。避免用手触摸口鼻眼,减少病毒侵入机会。患儿衣物、毛巾等需单独清洗并暴晒消毒。
2.避免密切接触:手足口病传染性强,患儿应居家隔离至症状消失。健康人群避免与患儿共用餐具、玩具等物品。托幼机构或学校发现病例时,需及时采取隔离措施,防止疫情扩散。
3.观察病情变化:部分患儿可能出现高热、嗜睡、呕吐等重症表现,需密切监测。若出现持续高热不退、肢体抖动、呼吸急促等症状,应立即就医。轻症患儿可居家护理,但需定期测量体温并记录症状。
4.做好环境消毒:病毒在物体表面可存活较长时间,需定期清洁患儿活动区域。使用含氯消毒剂擦拭门把手、玩具等高频接触物品。保持室内通风,减少病毒积聚。患儿粪便需妥善处理,避免污染水源或环境。
5.合理饮食调理:患儿口腔疱疹可能导致进食困难,应提供温凉流质或软食。避免辛辣、过咸食物刺激溃疡。适量补充水分,防止脱水。母乳喂养的婴儿可继续哺乳,但母亲需注意手部清洁。
手足口病流行期间,减少前往人群密集场所。患儿康复后仍可能携带病毒,需继续做好防护。接种疫苗可降低重症风险,但无法完全避免感染。医疗机构需规范处置医疗废物,防止交叉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