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煎煮需遵循器具选择、水质要求、浸泡时间、火候控制、煎煮次数等关键步骤。具体分析如下:
1.器具选择:传统砂锅或陶瓷锅因其化学性质稳定且受热均匀,是煎药首选。避免使用金属器皿,尤其是铁、铝制品,易与中药成分发生反应影响药效。现代玻璃或搪瓷容器亦可替代,但需确保耐高温且无破损。煎煮前彻底清洗器具,避免残留物质干扰药性。
2.水质要求:清洁的饮用水即可,如自来水需静置除氯后再使用。古代推崇雨水、井水等软水,因其矿物质含量低,减少对药物成分的干扰。水质浑浊或含杂质可能影响药物溶解与吸收,故需过滤沉淀。煎药水量需根据药材吸水性调整,通常高出药面2-3cm为宜。
3.浸泡时间:药材煎煮前需冷水浸泡30-60分钟,使组织充分吸水膨胀,利于有效成分析出。根茎类或坚硬药材可延长至1小时,花草叶类30分钟即可。夏季高温时浸泡时间减半,避免发酵变质。浸泡后直接煎煮,无需换水以防成分流失。
4.火候控制:先武火煮沸,后转文火慢煎,保持微沸状态。解表药或芳香类药材宜武火快煎10-15分钟,避免挥发油散失;滋补类需文火久煎40-60分钟,充分提取药效。煎煮过程中避免频繁开盖,减少有效成分挥发。
5.煎煮次数:一剂药通常煎煮2-3次,合并药液分次服用。头煎提取约60%有效成分,二煎提取30%,三煎可能残留少量成分。药液混合后浓度均匀,确保疗效稳定。药渣挤干可增加提取率,但需避免过度挤压导致杂质渗出。
煎药时需保持环境通风,避免烟雾刺激。药液存放不宜超过24小时,防止变质。特殊药材如先煎、后下、包煎等需严格遵循医嘱,确保安全性与有效性。服药期间忌食生冷辛辣,以免影响药效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