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石膏后应将腿部抬高至心脏水平以上、避免长时间下垂、保持石膏干燥清洁、观察肢体末梢血液循环、适当活动未固定关节。具体分析如下:
1.抬高至心脏水平以上:打石膏后需用枕头或软垫将患肢垫高,使足部高于心脏位置。这种姿势能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肿胀和疼痛。夜间休息时也要保持抬高状态,避免平放导致血液淤积。抬高角度以15-30度为宜,注意避免过度抬高影响动脉供血。
2.避免长时间下垂:下肢打石膏后禁止长时间站立或坐姿时腿部悬垂。重力作用会导致血液淤积在末梢,加重肿胀甚至引发血栓。如需短暂坐起,可用矮凳支撑患肢。日常活动尽量以卧床为主,减少患肢负重。
3.保持石膏干燥清洁:石膏遇水会软化变形,失去固定作用。洗澡时用防水套保护,沾水后立即擦干。避免用硬物搔刮石膏内壁,防止碎屑刺激皮肤。发现石膏开裂、变软或异味需及时就医更换。定期检查石膏边缘皮肤有无红肿破溃。
4.观察肢体末梢血液循环:每日检查脚趾颜色、温度和感觉。若出现青紫、苍白、麻木或剧痛,可能提示石膏过紧或肿胀压迫血管神经。轻压趾甲观察毛细血管回充盈时间,正常应少于2秒。发现异常需立即松解石膏。
5.适当活动未固定关节:虽然石膏限制了部分关节,但邻近的髋、膝或足趾可做屈伸练习。每日缓慢旋转脚踝或收缩大腿肌肉,预防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动作幅度以不引起疼痛为度,避免牵拉固定部位。
打石膏期间禁止自行拆除或修剪边缘。出现持续疼痛加剧、发热或石膏内异物感应及时就诊。饮食需增加钙质和蛋白质摄入,促进骨骼愈合。遵医嘱定期复查X线,根据愈合情况调整固定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