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结核的分类包括原发性肺结核、血行播散型肺结核、继发性肺结核、结核性胸膜炎、其他肺外结核。具体分析如下:
1.原发性肺结核:初次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后发生的病变,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原发病灶多位于肺上叶下部或下叶上部,邻近胸膜。典型表现为原发综合征,包括肺部原发病灶、淋巴管炎和肺门淋巴结肿大。部分病例可自愈,但免疫力低下时可能进展为活动性肺结核。
2.血行播散型肺结核:结核分枝杆菌通过血液广泛播散至全身各器官,分为急性和亚急性两种。急性者起病急骤,表现为高热、寒战、呼吸困难,胸片可见双肺均匀分布的粟粒状阴影。亚急性者症状较轻,病程较长,易累及肝、脾、脑膜等。
3.继发性肺结核:多见于成年人,由原发感染后潜伏的结核菌重新活动或再次感染引起。病变多位于肺尖或锁骨下区,常见空洞形成和纤维化。临床表现多样,包括咳嗽、咯血、低热等,易反复发作,需长期规范治疗。
4.结核性胸膜炎:结核菌侵犯胸膜引起的炎症反应,分为干性和渗出性两类。干性胸膜炎以胸痛为主要表现,听诊可闻及胸膜摩擦音。渗出性胸膜炎则伴有胸腔积液,表现为呼吸困难、叩诊浊音,积液多为草黄色渗出液。
5.其他肺外结核:结核菌可侵犯肺以外的器官,如淋巴结、骨骼、泌尿生殖系统、肠道等。淋巴结结核最常见,表现为颈部无痛性肿块。骨结核好发于脊柱,易导致椎体破坏和驼背。泌尿生殖系统结核可引起血尿、尿频等症状。
肺结核的治疗需严格遵循医嘱,不可自行停药或减量。定期复查影像学和痰液检查,监测病情变化。加强营养支持,提高免疫力。避免密切接触未治疗的肺结核患者,减少传播风险。出现咳嗽、发热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早诊断早治疗可显著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