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体格检查包括身高体重测量、头围胸围测量、心肺听诊、腹部触诊、神经系统检查。具体分析如下:
1.身高体重测量:身高体重是评估小儿生长发育的重要指标。测量时需使用专用测量工具,确保数据准确。身高反映骨骼发育情况,体重则体现营养状况。定期监测可及时发现生长迟缓或肥胖问题。测量时需脱去厚重衣物,保持直立姿势。不同年龄段生长速度不同,需参照标准生长曲线进行评估。数据异常需结合其他检查进一步分析。
2.头围胸围测量:头围反映颅脑发育状况,胸围体现胸腔容积。测量时使用软尺绕头部最突出处及乳头水平一周。新生儿头围平均34cm,1岁时达46cm。头围过大可能提示脑积水,过小可能为小头畸形。胸围与头围比例随年龄变化,出生时胸围略小于头围,1岁后逐渐超过。测量时需注意软尺松紧适度,避免压迫皮肤。
3.心肺听诊:通过听诊器检查心音和呼吸音。心音听诊注意心率、节律及有无杂音。新生儿心率较快,随年龄增长逐渐减慢。呼吸音听诊观察呼吸频率和音质,判断有无啰音或哮鸣音。听诊环境需安静,避免衣物摩擦干扰。异常心音可能提示先天性心脏病,异常呼吸音可能与肺部感染有关。听诊时注意保暖,防止受凉。
4.腹部触诊:检查腹部柔软度、有无包块及压痛。触诊需手法轻柔,从非疼痛区开始。观察肝脾大小,判断有无肿大。肠鸣音听诊可评估肠道功能。新生儿脐部需检查有无感染或疝。触诊前需温暖双手,避免刺激引起腹肌紧张。腹部膨隆可能提示肠梗阻或腹水,需结合其他症状判断。
5.神经系统检查:包括肌张力、原始反射及运动发育评估。新生儿需检查拥抱反射、握持反射等。观察四肢活动是否对称,肌张力是否正常。大运动发育如抬头、翻身、坐立等需符合月龄标准。异常肌张力可能提示脑损伤,反射消失或持续存在均属异常。检查时注意环境温度适宜,避免干扰因素。
检查前需保持环境温暖舒适,准备必要器械。选择小儿安静配合时进行,避免哭闹影响结果。操作手法需轻柔熟练,减少不适感。记录数据时注明测量时间和条件。发现异常需结合临床表现综合判断,必要时复查或转诊。检查后及时安抚,保持良好医患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