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基因治疗在遗传性共济失调领域展现出一定潜力,但尚未实现完全治愈。部分临床试验已取得阶段性进展,尤其是针对特定基因突变类型的共济失调,如弗里德赖希共济失调FRDA和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SCA的部分亚型。通过载体递送正常基因、基因编辑或RNA干预等技术,可部分改善症状或延缓疾病进展,但技术成熟度和长期疗效仍需验证。
基因治疗的核心策略是纠正或补偿致病基因缺陷。以腺相关病毒AAV为载体递送功能性基因已用于FRDA的临床试验,旨在恢复frataxin蛋白表达。针对SCA3等多谷氨酰胺重复疾病,RNA干扰或反义寡核苷酸技术可靶向降解突变mRNA。CRISPR-Cas9等基因编辑工具理论上能直接修复突变,但面临递送效率、脱靶风险及神经细胞不可逆编辑的挑战。血脑屏障的存在使中枢神经系统靶向给药成为难点,目前需通过鞘内注射或聚焦超声等技术突破限制。
开展基因治疗需严格评估适应症与风险。遗传性共济失调具有高度异质性,不同突变类型需定制化方案。临床试验前需通过动物模型充分验证安全性和有效性,尤其关注载体免疫反应和基因编辑的长期影响。患者筛选需结合基因诊断与病程分期,早期干预可能更有效。现阶段基因治疗多为缓解性而非根治性,需联合康复训练与对症治疗。伦理方面,生殖细胞编辑存在争议,体细胞治疗仍是主流方向。未来随着递送技术和基因工具的优化,治愈可能性将逐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