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出血通常是由于负压作用下皮肤毛细血管破裂所致,属于拔罐疗法的常见反应之一。传统医学认为,这种出血现象可能与体内瘀血排出有关,现代医学则解释为局部微循环在负压刺激下的生理性渗出。
拔罐时使用的负压会使局部组织充血,毛细血管内压力升高。当压力超过血管壁承受限度时,红细胞会渗出到组织间隙,形成罐印中的紫红色瘀斑或少量出血点。若使用刺络拔罐先皮肤针刺再拔罐,则可能因针孔直接导致血液被吸出。出血量通常极少,多表现为罐内微量血滴或皮肤表层点状出血。传统理论将这种现象视为排瘀,认为可改善气血淤滞,但现代医学强调需结合个体凝血功能评估,避免过度解读。
操作前需确认使用者无出血性疾病或服用抗凝药物,皮肤破损处禁止拔罐。出现较多出血时应立即起罐,用无菌棉球按压止血,观察是否伴随头晕等异常反应。罐印颜色深浅与体质、负压大小相关,并非越深越好,单次拔罐时间不宜超过15分钟。凝血功能异常、孕妇腰腹部及皮肤敏感部位慎用。若反复出现明显出血或血肿,需排查血小板减少等潜在疾病,并及时就医。拔罐后24小时内避免沾水以防感染,器具需严格消毒,防止交叉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