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的判断依据包括剧烈疼痛且活动时加重、局部明显肿胀或淤血、患处变形或异常活动、功能障碍无法承重或移动、听到骨擦音或感到骨擦感。具体分析如下:
1.剧烈疼痛且活动时加重:骨折后疼痛通常尖锐且持续,触碰或移动患处时痛感显著增强。由于骨骼断裂端刺激周围神经,疼痛可能辐射至邻近区域。部分情况下疼痛会导致冷汗或短暂晕厥,需立即固定患处避免二次损伤。
2.局部明显肿胀或淤血:骨折部位因血管破裂会快速形成血肿,皮肤呈现青紫或暗红色淤斑。肿胀程度与损伤严重性相关,可能伴随皮肤紧绷或发亮。若肿胀压迫神经或血管,可能出现麻木或远端苍白现象。
3.患处变形或异常活动:骨骼断裂后可能出现成角、缩短或旋转等畸形,关节附近骨折可能导致明显错位。非关节部位出现异常活动如小腿中段可弯曲是骨折的特异性表现,需避免触碰以防加重损伤。
4.功能障碍无法承重或移动:骨折肢体通常丧失部分或全部功能,例如下肢骨折无法站立,手指骨折难以握拳。肌肉因疼痛反射性痉挛会进一步限制活动,但需与单纯软组织损伤鉴别。
5.听到骨擦音或感到骨擦感:移动骨折端时断骨摩擦可能产生细微的咔嗒声或沙砾感,此为确诊骨折的重要依据之一。但非专业人员不应故意测试,以免造成神经血管损伤。
疑似骨折时应立即制动并用硬物固定患肢,避免热敷或按摩。及时就医进行影像学检查,延误治疗可能导致愈合不良或畸形。儿童骨折表现可能不典型,需特别关注拒绝活动或保护性姿势。开放性骨折需清洁覆盖伤口,防止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