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的判断主要依据皮肤、黏膜黄染程度及血清胆红素水平。通常在出生后2-3天出现,首先见于面部,逐渐蔓延至躯干和四肢。若黄疸进展过快、范围扩大或伴随嗜睡、拒奶等症状,需警惕病理性黄疸。医生会通过经皮胆红素测定或血液检测明确诊断,并结合出生时间、胎龄等因素综合评估。
黄疸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类。生理性黄疸多在出生后2-3天出现,1周左右消退,早产儿可能延迟至2周,胆红素水平通常不超过安全阈值。病理性黄疸出现时间早24小时内、进展快、持续时间长,或伴有贫血、肝脾肿大等异常。常见原因包括母婴血型不合、感染、遗传代谢疾病等。医生会通过详细问诊、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测如血常规、血型、肝功能明确病因,必要时进行光疗、换血等干预。
观察黄疸需在自然光线下进行,避免荧光灯干扰。若发现巩膜、手掌或足底明显黄染,或黄疸持续不退,应立即就医。母乳喂养的婴儿可能因母乳成分导致黄疸延迟消退,但需先排除病理性因素。家长需记录黄疸出现时间、范围变化及喂养情况,避免自行使用偏方或延误治疗。早产儿、低体重儿或出生时有窒息史的新生儿更需密切监测,这类群体易发生胆红素脑病,可能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