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结核主要通过飞沫传播、接触传播、母婴传播、消化道传播、尘埃传播。具体分析如下:
1.飞沫传播:肺结核患者咳嗽、打喷嚏或说话时,病原体随飞沫排出,悬浮于空气中,被他人吸入后可能导致感染。飞沫核直径较小,可在空气中停留较长时间,增加传播风险。近距离接触患者时感染概率更高,尤其在密闭、通风不良的环境中。
2.接触传播:直接接触患者的痰液、唾液等分泌物,或间接接触被污染的衣物、餐具等物品,可能造成感染。皮肤或黏膜存在破损时,病原体更易侵入。医护人员或家属长期接触患者需特别注意防护。
3.母婴传播:孕妇患有活动性肺结核时,病原体可能通过胎盘或产道传染给胎儿。分娩过程中胎儿吸入污染的羊水或分泌物也可能导致感染。新生儿免疫力较弱,感染后病情进展较快。
4.消化道传播:饮用未经消毒的含菌牛奶或食用被污染的食物,可能导致肠道感染。病原体通过消化道黏膜进入人体,但此类传播较为罕见。消化道感染后可能引发肠结核或全身播散。
5.尘埃传播:患者痰液干燥后,病原体附着于尘埃颗粒,随空气流动被他人吸入。尘埃传播多见于卫生条件较差的场所,如长期未清洁的房间或人群密集区域。
预防肺结核需注重个人卫生,避免与患者密切接触,保持环境通风。出现咳嗽、发热等症状应及时就医,确诊后严格遵循治疗规范。接种疫苗可降低感染风险,但无法完全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