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病人夏天需注意避免高温暴晒、及时补充水分、控制室内外温差、保持情绪稳定、规律监测血压。具体分析如下:
1.避免高温暴晒:夏季高温易导致血管扩张,血流加快,可能加重心脏负担。脑血管病人应减少正午外出,选择清晨或傍晚活动,外出时戴遮阳帽或使用遮阳伞。高温环境下易引发脱水,增加血液黏稠度,诱发血栓风险。长时间暴晒还可能引起中暑,导致血压波动,对脑血管造成额外压力。
2.及时补充水分:夏季出汗增多,体液流失快,血液黏稠度升高,易形成血栓。每日饮水量应保持在2000mL以上,以温开水或淡盐水为主,避免过量饮用冰镇饮料。排尿量减少或尿液颜色加深时需立即补水。适当摄入含钾食物如香蕉、菠菜,有助于维持电解质平衡。
3.控制室内外温差:空调温度过低会导致血管骤然收缩,血压升高,增加脑卒中风险。室内温度建议保持在26-28℃,与室外温差不超过5℃。避免直接对着空调吹风,进出空调房时可先在阴凉处过渡。夜间睡眠时不宜长时间开空调,可改用风扇或定时关闭。
4.保持情绪稳定:高温易引发烦躁、焦虑等情绪波动,刺激交感神经兴奋,导致血压骤升。可通过听轻音乐、冥想等方式舒缓情绪。避免剧烈争吵或过度兴奋,保持心态平和。情绪剧烈波动可能诱发脑血管痉挛,增加出血或梗塞风险。
5.规律监测血压:夏季血压波动较大,需每日定时测量并记录。晨起后、午休前、睡前为关键监测时段。若发现血压异常升高或持续偏低,应及时调整药物或就医。避免因感觉良好而擅自停药,降压药物需严格遵医嘱服用。
脑血管病人夏季还需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饮食宜清淡,减少高盐高脂食物摄入。适当进行低强度运动如散步、太极拳,避免剧烈活动。随身携带急救药物,如硝酸甘油或降压药。出现头晕、肢体麻木等症状时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