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竺黄的入药部位是禾本科植物青皮竹或华思劳竹等竹类植物茎秆内的分泌液干燥后的块状物。
天竺黄的形成与竹类植物生长过程密切相关。当竹秆受到外界刺激或虫害时,竹腔内会分泌出黄色或黄褐色的黏液,逐渐凝结成块状固体,即为天竺黄。其质地轻脆,断面呈乳白色或灰白色,具有吸湿性,遇水易软化。传统中医认为,天竺黄性寒味甘,归心、肝经,具有清热化痰、凉心定惊的功效,常用于治疗痰热惊痫、中风痰迷、小儿惊风等症。现代天竺黄含有硅酸、多糖、氨基酸等成分,具有一定的镇静、抗炎作用。
使用天竺黄时需注意鉴别真伪,天然形成的天竺黄较为珍贵,市场上可能存在人工伪造品。真品断面呈蜡样光泽,质地松脆,伪品则可能质地坚硬或色泽不均。天竺黄性寒,脾胃虚寒者慎用,避免加重不适。入煎剂时宜包煎,防止药液浑浊。贮藏时应置于干燥处,避免吸潮变质。孕妇及体质虚弱者需在医师指导下使用,不可盲目自行服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