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疾的主要传播途径包括蚊虫叮咬、输血感染、母婴垂直传播、器官移植传播、共用注射器传播。具体分析如下:
1.蚊虫叮咬:疟原虫通过雌性按蚊叮咬进入人体血液。按蚊吸血时将疟原虫子孢子注入人体,随血液进入肝脏繁殖,成熟后释放至血液破坏红细胞。按蚊叮咬感染者后,疟原虫在其体内发育并传播给其他人。按蚊活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夜间叮咬频率较高。防蚊措施可有效降低感染风险。
2.输血感染:输入含有疟原虫的血液或血液制品可直接导致感染。疟原虫在红细胞内存活,献血者若处于潜伏期或无症状感染期,血液筛查可能漏检。输血后疟疾潜伏期较短,症状出现较快。严格筛查献血者及血液制品是预防关键,尤其在高流行区需加强检测。
3.母婴垂直传播:感染疟疾的孕妇可通过胎盘将疟原虫传给胎儿。胎盘血管损伤导致母体血液与胎儿交换时病原体转移。新生儿可能出生时无症状,但后续出现贫血或肝脾肿大。孕期定期检查及抗疟治疗可减少传播风险,早产和低体重儿发生率也会降低。
4.器官移植传播:接受携带疟原虫的器官移植可能导致感染。器官中的红细胞或肝细胞可能含有疟原虫,移植后病原体在受者体内繁殖。此类感染潜伏期与移植器官类型有关,肝脏移植风险较高。术前筛查供体及术后监测是必要措施。
5.共用注射器传播:通过被污染的注射器或针头直接输入含疟原虫的血液。静脉药瘾者共用器械是主要风险群体,疟原虫在体外存活时间有限,但直接进入血液仍可致病。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及严格消毒可阻断传播途径,避免交叉感染。
感染疟疾后需及时就医,避免自行用药延误治疗。高流行区出行应做好防护,出现发热等症状需主动告知旅行史。医疗机构需规范操作流程,确保血液及器官安全。防蚊灭蚊是社区防控重点,减少蚊虫滋生环境可有效切断传播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