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得了鹅口疮需及时就医确诊、保持口腔清洁、避免刺激性食物、按医嘱使用药物、加强喂养卫生。具体分析如下:
1.及时就医确诊:鹅口疮由 白假丝酵母菌感染引起,需由医生通过临床检查确诊。自行判断可能延误治疗,医生会根据病情开具抗真菌药物。婴幼儿免疫力较弱,拖延可能导致感染扩散至咽喉或消化道。就医时需详细描述症状出现时间及喂养情况,便于医生综合判断。
2.保持口腔清洁:哺乳前后用温水轻柔擦拭口腔黏膜,减少真菌滋生。避免使用粗糙纱布用力摩擦,以免损伤黏膜加重感染。母乳喂养者需同步清洁乳头,防止交叉感染。未长牙的婴儿可用硅胶指套牙刷清洁,已长牙者需选用软毛牙刷。
3.避免刺激性食物:患病期间暂停添加酸性或过甜辅食,如柑橘类果汁或蜂蜜。温度过高的食物可能刺激溃疡面,建议将奶液或辅食冷却至室温。母乳喂养者需减少自身摄入辛辣油腻食物,避免通过乳汁影响婴儿口腔环境。
4.按医嘱使用药物:常用制霉菌素混悬液涂抹患处,需严格遵循用药剂量和频次。不可自行增减药量,疗程通常持续至症状消失后2-3天。涂抹药物前先清洁口腔,使用棉签或无菌纱布轻柔覆盖病灶。若出现药物过敏需立即停用并复诊。
5.加强喂养卫生:奶瓶、奶嘴每日煮沸消毒10分钟以上,晾干后密封存放。母乳喂养前用生理盐水清洁乳房,避免残留汗液或细菌。家庭成员接触婴儿前需洗手,患病期间减少亲吻婴儿面部行为。衣物寝具需每日更换并用阳光暴晒杀菌。
鹅口疮具有反复发作特点,治疗期间需观察是否有拒食、哭闹加剧等情况。避免擅自使用偏方或成人漱口水,婴幼儿口腔黏膜吸收能力强,不当处理可能引发中毒。哺乳期母亲若出现乳头皲裂或乳晕脱屑需同步治疗,防止与婴儿交叉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