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石症患者在走路时确实可能出现头晕症状。这是由于耳石脱落刺激半规管,导致平衡感受器错误信号传递,引发空间定位障碍。行走时头部位置变化会加剧耳石移动,从而诱发或加重眩晕感,典型表现为短暂性旋转性眩晕,常持续数秒至一分钟。
耳石症引起的行走眩晕具有特定特征。眩晕多由特定头位变动触发,如起床、躺下或转头时,医学上称为位置性眩晕。内耳椭圆囊中的耳砂颗粒脱落进入半规管后,随着头部运动撞击毛细胞,错误平衡信号使大脑误判身体位置。这种眩晕虽剧烈但短暂,一般不伴随耳鸣或听力下降,可与梅尼埃病等内耳疾病鉴别。部分患者会出现平衡失调步态,但神志始终清醒,跌倒风险较其他眩晕疾病更低。
确诊耳石症需通过Dix-Hallpike等位置试验,家庭康复可尝试Epley复位法,但需专业人员指导。避免快速转头、突然起卧等动作能减少发作,睡眠时垫高头部30度有助于预防耳石移位。需警惕持续头晕伴呕吐、复视或肢体无力,这些症状可能提示脑卒中而非耳石症。孕妇及骨质疏松者进行耳石复位时需调整手法力度,高血压患者发作期间应监测血压波动。耳石症复发率约15%,定期前庭康复训练可增强代偿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