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患者皮肤或黏膜疱疹液、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体表面、吸入含有病毒的飞沫、摄入被病毒污染的食物或水、母婴垂直传播。具体分析如下:
1.直接接触患者皮肤或黏膜疱疹液:手足口病患者的疱疹液中含有大量病毒,直接接触破损皮肤或黏膜可能导致感染。疱疹未完全结痂前具有较强传染性,尤其婴幼儿因皮肤屏障功能较弱更易通过此途径感染。护理患者时应避免徒手接触疱疹部位,处理分泌物后需彻底清洁双手。
2.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体表面:病毒可在玩具、餐具、门把手等物体表面存活数小时至数日。儿童接触污染物后经揉眼、抠鼻等行为将病毒带入体内。日常需对高频接触物品进行消毒,采用含氯消毒剂擦拭并保持通风,污染物需单独清洗。
3.吸入含有病毒的飞沫:患者咳嗽、打喷嚏时产生的飞沫可传播病毒,在密闭空间内传播风险显著增加。飞沫核可在空气中短时间悬浮,1米内密切接触者易被感染。集体场所需佩戴口罩并保持社交距离,注意咳嗽礼仪。
4.摄入被病毒污染的食物或水:病毒可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受污染水源或未彻底加热的食物是重要媒介。生冷食品、未经巴氏消毒的乳制品存在风险。餐饮环节需严格做到生熟分开,食物充分加热,饮用水煮沸后使用。
5.母婴垂直传播:孕妇感染后病毒可能通过胎盘或产道传给胎儿。妊娠晚期感染可能引起新生儿重症病例。孕产妇出现发热、皮疹症状需及时就医,分娩时需采取隔离防护措施。
手足口病流行期间应加强个人卫生习惯培养,使用七步洗手法规范洗手。托幼机构需落实晨检制度,发现疑似病例立即隔离。患者应居家休息至症状完全消失,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康复后仍应观察两周,注意有无并发症迹象。医疗机构需做好预检分诊,防止交叉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