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是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进而引发神经功能缺损的疾病。病因和发病机制复杂多样,涉及血管、血液成分及血流动力学等多方面因素。
脑梗死的主要病因包括动脉粥样硬化、心源性栓塞和小动脉闭塞。动脉粥样硬化是最常见的原因,脂质沉积、炎症反应和斑块形成导致血管狭窄或闭塞。心源性栓塞多由心房颤动、心脏瓣膜病等引起,血栓脱落阻塞脑血管。小动脉闭塞常见于高血压和糖尿病,长期病变导致小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发病机制涉及血栓形成、栓塞和血流灌注不足。血栓形成源于血管内皮损伤、血小板活化和凝血系统异常;栓塞是血栓或其他物质随血流阻塞远端血管;血流灌注不足可能因低血压或血管痉挛导致脑组织缺血。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和细胞凋亡等分子机制也参与脑梗死的病理过程。
预防和治疗脑梗死需注意控制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和吸烟等。急性期治疗以恢复血流和神经保护为主,包括溶栓、取栓和抗血小板治疗。康复期需结合药物、运动和生活方式调整。定期监测凝血功能、心功能和血管状况有助于降低复发风险。早期识别症状如突发偏瘫、言语障碍等,及时就医可显著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