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虫病是由羌虫叮咬传播的立克次体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典型症状包括高热、皮疹、焦痂和淋巴结肿大。
发病初期常出现突发高热,体温可达39℃以上,持续不退,伴有寒战、头痛和全身肌肉酸痛。随后皮肤出现暗红色斑丘疹,多从躯干向四肢扩散,压之褪色。特征性表现为叮咬处形成焦痂,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缘隆起,中央坏死结痂,多见于腋窝、腹股沟等隐蔽部位。局部淋巴结常肿大、压痛,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肝脾肿大。严重者可并发肺炎、心肌炎或脑膜炎,危及生命。
羌虫病流行于丛林、草地等羌虫活跃地区,野外活动时需穿长袖衣物,使用驱虫剂。出现不明原因高热、皮疹或焦痂,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早期使用四环素类抗生素效果显著,但需在医生指导下规范用药。注意避免搔抓焦痂,防止继发感染。患者需隔离至症状消失,密切接触者也应观察体温变化。预防关键在于防虫叮咬,疫区居民和旅行者需加强防护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