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感染通常不会直接引发腺性膀胱炎。腺性膀胱炎是一种膀胱黏膜的慢性炎症性病变,主要与长期慢性刺激、尿路感染、结石或梗阻等因素相关。真菌性膀胱炎在临床上较为少见,多见于免疫力低下人群,但真菌感染并非腺性膀胱炎的典型病因。两者在发病机制和病理表现上存在明显差异,真菌感染更常导致急性或亚急性炎症,而腺性膀胱炎属于慢性增生性病变。
腺性膀胱炎的病因复杂,可能与膀胱黏膜长期受到机械、化学或生物刺激有关。反复细菌感染如大肠杆菌或膀胱结石刺激可诱发黏膜上皮化生,形成腺性或囊性结构。真菌感染如念珠菌虽可能引起膀胱炎,但通常表现为黏膜充血、水肿或溃疡,而非腺性膀胱炎特征性的腺体增生。免疫功能正常者真菌感染多为一过性,极少导致慢性黏膜改变。目前研究认为,腺性膀胱炎与细菌性炎症、尿流动力学异常或自身免疫反应关系更密切,真菌感染的直接关联缺乏充分证据支持。
诊断腺性膀胱炎需通过膀胱镜检查和病理活检确认,治疗需针对潜在病因。若合并真菌感染,需规范抗真菌治疗,但单纯抗真菌无法解决腺性膀胱炎问题。免疫力低下者出现尿路真菌感染时应警惕播散风险,但无需过度关联腺性膀胱炎。日常预防需注意个人卫生、避免长期导尿、控制糖尿病等基础疾病。任何尿频、尿痛或血尿症状持续存在时,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避免误诊或延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