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路梗阻是指尿液从肾脏流向膀胱或从膀胱排出体外的过程中受到阻碍,导致尿液无法正常流动的病理状态。这种梗阻可能发生在尿路的任何部位,包括肾脏、输尿管、膀胱或尿道,常见原因包括结石、肿瘤、炎症或先天性畸形等。尿路梗阻不仅影响排尿功能,还可能引发感染、肾功能损害等严重并发症。
尿路梗阻的临床表现因梗阻部位和程度而异。上尿路梗阻如肾盂或输尿管梗阻,常表现为腰部疼痛、血尿或发热;下尿路梗阻如膀胱或尿道梗阻,则可能出现排尿困难、尿频、尿急或尿潴留。长期梗阻可能导致肾积水,甚至肾功能衰竭。诊断需结合病史、体格检查及影像学检查,如超声、CT或尿路造影。治疗需根据病因选择方案,例如结石可通过药物或手术取出,肿瘤需手术或放化疗,而前列腺增生可药物或手术缓解。及时解除梗阻是保护肾功能的关键。
尿路梗阻患者需注意避免憋尿,保持充足水分摄入以减少结石风险。出现排尿异常或腰痛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导致肾功能不可逆损伤。术后患者需定期复查,监测肾功能及梗阻是否复发。饮食上需根据病因调整,如结石患者需限制高草酸食物。感染性梗阻需规范使用抗生素,防止感染扩散。长期留置导尿管的患者需注意导管护理,预防尿路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