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是一种传统中医疗法,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节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其应用范围广泛,但需严格遵循操作规范,避免不当使用导致不良反应。
针灸的禁忌症包括出血性疾病、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皮肤感染或溃疡部位、孕妇特定穴位以及过度疲劳或饥饿状态。某些特殊体质或精神障碍患者也需谨慎。例如,凝血功能障碍者针刺可能导致出血不止,而孕妇针刺合谷、三关等穴位可能引发子宫收缩。醉酒或情绪剧烈波动时接受针灸可能加重身体负担。
操作时需确保环境清洁,使用一次性无菌针具,避免交叉感染。施针前应询问病史及过敏情况,评估患者体质。进针手法需轻柔准确,避免误伤血管或神经。留针期间密切观察患者反应,若出现头晕、恶心等晕针现象,立即起针并平卧处理。治疗后避免立即接触冷水或剧烈运动,防止寒气入侵或气血紊乱。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局部淤青或短暂乏力,属正常反应,通常可自行缓解。长期针灸需根据病情调整方案,避免过度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