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慢性腹泻的治疗需调整饮食结构以减轻肠道负担、补充益生菌改善肠道菌群平衡、口服补液盐预防脱水、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止泻药物、中医调理增强脾胃功能。具体分析如下:
1.调整饮食结构:慢性腹泻患儿的饮食需以易消化、低脂低纤维为主,避免生冷、油腻及高糖食物。母乳喂养者可继续哺乳,但母亲需注意自身饮食清淡。已添加辅食的患儿可选择米汤、稀粥等流质或半流质食物,逐步过渡到正常饮食。少量多餐有助于减轻肠道负担,避免一次性摄入过多加重腹泻。
2.补充益生菌:肠道菌群失衡是慢性腹泻的常见诱因,适当补充益生菌可恢复肠道微生态平衡。常用制剂包括双歧杆菌、乳酸菌等,需在医生建议下选择适合的菌种和剂量。益生菌需温水送服,避免与抗生素同服,以免影响效果。坚持服用一段时间才能显现疗效。
3.口服补液盐:腹泻可能导致水分和电解质大量流失,口服补液盐能有效预防脱水。按说明书比例配制成溶液,分次少量服用,避免一次性大量饮用引起呕吐。若患儿出现口渴、尿量减少等脱水症状,需及时就医。补液期间仍需正常进食,不可仅依赖补液盐。
4.使用止泻药物:在医生指导下,可酌情使用蒙脱石散等药物吸附肠道毒素或减少肠蠕动。但需明确病因后再用药,避免掩盖病情。感染性腹泻通常不推荐过早止泻,以免病原体滞留体内。药物剂量需严格遵医嘱,不可自行增减或长期使用。
5.中医调理:中医认为慢性腹泻多与脾胃虚弱有关,可采用健脾益气的中药或推拿、艾灸等外治法。常用方剂如参苓白术散需辨证使用,避免盲目进补。日常可按摩足三里等穴位促进消化功能,但需由专业医师操作。
治疗期间需密切观察患儿精神状态、尿量及排便情况,记录腹泻次数和性状变化。若伴随发热、血便或持续体重下降,应立即就医。避免滥用抗生素或偏方,防止加重肠道损伤。保持臀部清洁干燥,预防尿布皮炎。耐心护理有助于患儿逐步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