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泌性中耳炎不治可能导致听力逐渐下降、鼓膜粘连或穿孔、中耳结构慢性损伤、继发胆脂瘤形成、反复感染引发并发症。具体分析如下:
1.听力逐渐下降:长期积液压迫鼓膜及听骨链,导致声音传导受阻,高频听力先受影响。积液黏稠化后可能发展为混合性耳聋,即使后期治疗也难以完全恢复。儿童患者可能因听力损失影响语言发育,成人则出现交流障碍。
2.鼓膜粘连或穿孔:积液持续存在使鼓膜内陷,与中耳壁粘连,丧失振动功能。严重时鼓膜局部缺血坏死,形成永久性穿孔。穿孔后外耳道病原体易侵入中耳,加重炎症。部分病例需手术修复,但术后仍可能遗留耳鸣。
3.中耳结构慢性损伤:积液长期腐蚀听小骨,导致锤骨、砧骨关节固定或溶解。乳突气房黏膜因炎症增生,骨质吸收形成硬化灶。这些病变不可逆,晚期需人工听骨置换或乳突根治术。
4.继发胆脂瘤形成:负压使鼓膜上皮向中耳生长,脱落角质堆积形成胆脂瘤。瘤体逐渐扩大破坏周围骨质,可能侵蚀面神经管导致面瘫,或穿透颅底引发颅内感染。
5.反复感染引发并发症:积液成为细菌培养基,急性发作时引发化脓性中耳炎。感染扩散可导致迷路炎、脑膜炎或乙状窦血栓,严重时危及生命。多次感染会加速中耳黏膜纤维化。
出现耳闷胀感应尽早就诊,避免用力擤鼻或潜水。治疗期间需定期复查声导抗,儿童需监测言语发育。饮食宜清淡,减少烟酒刺激。突发眩晕或高热需立即就医。